為種業振興注入科技內核
在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車間,比重式選別機對玉米種子進行篩選。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
種子是農業的“芯片”,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“源頭”。“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,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?!?strong>日前,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聚焦種業振興,為攥緊中國種子、端穩中國飯碗再加力。
推進種業振興,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關鍵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,種業“芯片”不斷創新突破,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,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%以上,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%,水稻、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,雜交水稻國際領先,農作物重大新品種不斷涌現。但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,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、育種創新水平不高、種業企業競爭力不強、市場環境亟待優化等不少“卡脖子”難題仍存在。只有在“一粒種子”上下更大功夫、做更大文章,才能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。
推進種業創新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誰擁有了突破性的創新品種,誰就擁有了種業競爭的主動權。面對日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,提振種業創新發展迫在眉睫。一方面,要加強“大聯合”“大協作”,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難關,破解一批“卡脖子”問題,集成創新一批實用模式,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品種,使我國重點作物和畜禽育種創新能力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;另一方面,在種業科技攻關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中有更大力度、更遠謀劃的創新作為,為加大種業振興后備人才儲備夯實基礎,為早日實現重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。
種業是一個系統工程,推進種業振興任重道遠,這既是一個長期過程,更是一個艱辛歷程,品種選育、種子繁殖、推廣銷售等環節,無論是解決育種難題還是實現追趕超越,不可能一蹴而就,要有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。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“一生一稻”,“中國抗蟲棉之父”郭三堆“一生一棉”,“甜瓜大王”吳明珠“一生一瓜”……這些享譽國內外的知名育種專家一輩子辛勤耕耘、默默奉獻,用青春、智慧、汗水換來了優良種子。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,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。就要拿出攻破“卡脖子”技術的干勁。甘坐冷板凳,十年磨一劍,久久為功,心無旁騖、深耕細作,加快實現從跟跑、并跑向領跑的轉變。
國無農不穩,農以種為先。在有限耕地上多產糧、產好糧,種子是關鍵。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,加強種質資源收集、保護和開發利用,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。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,舍我其誰的責任感,勇于創新突破,大膽迎接挑戰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,為持續增強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筑牢根基,為百姓吃得飽、吃得好、吃得健康提供堅實種源支撐。